Search


《有些創業,一開始就注定失敗?》

今天看到一則新聞,一位「創業家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有些創業,一開始就注定失敗?》

今天看到一則新聞,一位「創業家」宣布「暫時停業」了。

四、五年前,崴爺就注意到這位創業家「劉乃瑋」,她創立了「吉甲地」,想要整合台灣農產品、農產加工品,用「電子商務平台」建立一套商業模式。

這位「創業家」的初心,是想為「台灣小農」找到行銷出路,也希望能獲利營運,理念讓人佩服,畢竟當時在美國「農業電商」非常成功。

崴爺對這類「新型態創業」特別感興趣,所以當時就作了功課,想了一下這個模式是否有可行性。

後來崴爺覺得,這是項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

「農業電商」在美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地方,的確有存在的需要性,畢竟有些地方需要開車好幾個小時,才有店家可以採購,「網路訂購」農產品解決了民眾出門採購的麻煩事。

但在台灣….有晨間市場、黃昏市場、賣菜小貨車,有全聯、頂好、松青,還有百貨𥚃賣高檔農產的超級市場,加上台灣外食便利又便宜,「農業電商」在台灣,似乎沒有佔到「便利」的優勢。

另外,台灣農產品的市場價格「真的真的很便宜」,網路電商光是「冷藏宅配」農產品的成本,就比產品本身昂貴。(台灣冷藏宅配費用大約150~200元)

菜市場裡一把青菜20元,一顆蘋果30塊,如果在網路上購買農產品,還需要150元的宅配費用(還沒算「吉甲地」抽成!),雖然有購物滿2000享有免費宅配的優惠,但台灣有多少家庭會一次採購這麼高金額、又有食用期限的產品呢?

創業者說,在經營的過程中,發現台灣消費者「貪便宜」、「愛比價」,甚至還有奧客,一點瑕疵就會退貨,但崴爺想,這不是失敗的原因丫丫

崴爺覺得只有「特殊性、高單價」的農產品、或是農家「自產自銷」的農產品,才能在台灣電商生存。

創業,真的要縝密思考。
有些創業,「一開始,就已經注定失敗了。」

但崴爺真的希望「吉甲地」在暫停營業後,能找出一條新的出路。

今日圖片:其實崴爺曾經租過一塊小農地,當過一年的農夫喔

#我是崴爺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View all posts